
路撒冷的「苦路」又稱「苦傷道」,源自拉丁文(Via Dolorosa)。
「苦傷道」是傳統主耶穌背十架所走過的道路。
這條「苦傷道」一共有十四個站,其中九個是與四福音書的記載有關,
另外的五個則是根據初代教會傳統與傳說。
最初兩個位於耶路撒冷的安東尼亞堡壘之內,七個在街道上,
其餘五個則是位於聖墓堂之內。
這十四個站簡述如下:

1. 安東尼亞堡壘:主耶穌被定罪; 2. 舖華石處:主耶穌背負十架;
3. 主耶穌首次跌倒; 4. 耶穌與馬利亞相遇;
5. 古利奈人西門替耶穌背負十架; 6. 婦女為主擦去血與汗;
7. 主耶穌再次跌倒; 8. 主耶穌對耶路撒冷的婦女說話;
9. 主耶穌三度跌倒; 10. 加略山:主耶穌被剝去衣裳;
11. 加略山:主耶穌被釘十架; 12. 加略山:主耶穌死在十架上;
13. 加略山:主耶穌的屍體從十架拿下來;
14. 聖墓堂:主耶穌的身體被安葬在亞利馬太人約瑟的新墳墓中。

從二十世紀以來,每星期五下午三時天主教方濟會修士都會沿著耶路撒冷舊城舉行苦路遊行,從未間斷過。
遊行開始的時候,來自耶路撒冷各方濟會院的兄弟們,
先在El- Omari Madrasah(伊斯蘭小學)的庭院聚集,
遊行隊伍在穿著土耳其服裝侍衛的引導下,沿著耶路撒冷舊城狹窄的街道蜿蜒前行。
數以百計的觀光客和當地居民,也都參與這個基督徒每週公開舉行的信仰活動。
遊行隊伍在每一站稍做停留,宣讀與該處相關的福音書,
並以一段祈禱文結束該處的敬禮;
當他們由一處苦路走向下一處苦路之時,沿途詠唱讚美詩,並應和著祈禱。
整個苦路典禮同時使用義大利文、英文和阿拉伯文三種語言。
每年四旬期中來此朝聖的基督徒特別多,
而當地的阿拉伯基督徒在此時期也特別舉行公拜苦路的儀式,
因此參加者往往達到數千人之多,場面更是壯觀而且感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