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以色列~~最後的晚餐

「馬可樓」的拉丁文(Cenacle)原意是用餐之處,傳統中被視為是主耶穌設立「最後的晚餐」之處,也是門徒們聚集禱告,直到五旬節聖靈降臨的地方。耶穌復活後,在同一個樓房向門徒顯現兩次,也在此樓房中,眾門徒領受了聖靈 (徒2:1~4) 。


起初的樓房當耶路撒冷城被提多將軍毀壞(主前70年)時,得以倖存,就成為第一間基督教堂。主後六一四年被波斯入侵者所毀,再為慕德斯特(Modestus)修士所重建。在十字軍時代,又被回教徒毀壞,到十二世紀,十字軍重建長方形教堂(balsilica)於原址,從主後1333年到1552年由方濟會修士管理。
以後被土耳其人將基督徒趕出,並增建一個領禱塔和新的壁龕而成為回教寺,並禁止基督徒進入,直到一九四八年以色列人復國為止。


從外觀看,「馬可樓」不過是一間古老的石砌樓房,然而在歷史的長廊中,卻因著一連串發生在它裏面的事,使它成為基督信仰的一個見證。主耶穌和門徒們在其內所立的新約,雖不曾改變那房子的一窗、一牆,但卻為所有的萬國萬民帶來更新的恩典。「馬可樓」在已過的千年中,歷經多次毀壞、重修,其原始風采雖不復見,然而當年聖靈降臨所帶來的震動,至今仍然在全地運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