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約書亞記十九章40~46節,但支派的地業界乎猶大的西陲與地中海之間,
包括非利士地的北部。這地區土壤肥沃,降雨量豐,故可以出產豐富的農作物以供人口如此眾多的支派。
然而,在某些原因影響下,但支派的武力不足以趕走非利士人;
雖然有勇猛的戰士,但在約書亞佔領迦南地之後幾代,便淪為非利士人的附庸。

於是,有一些雄心勃勃的青年人便組織成為先頭部隊,希望找著更多的土地來發展,想在原來是屬於其他支派的地土上定居下來。
士師記十八章詳細地記載這些事件,但我們不知道人口遷移的正確日期,根據士師記,我們知道只有600人參與這次行動。
這600人勘察了整片迦南地,遠達腓尼基南部(現今之黎巴嫩),他們最後選擇了一個安寧而豐裕的城市——拉億,決定移居於此。
600個但人攜帶武器,穿越猶大支派的基列耶琳,到以法蓮山地。
在那裏有一個利末人,是以法蓮的祭司。
但人擄走了這個祭司,還搶了米迦的銀以弗得,作為他們自己敬拜耶和華時所用的偶像(雖然這違反了十誡中第二條誡命);
之後,在拉億居民毫無防備之下,而但人又沒有預先警告,就攻入拉億。
但人佔領拉億後,把這城易名為「但」,成為十二支派地業中最北之點。
於是,聖經常常提及「從但到別是巴」。
當北面十支派與大衛的王朝分離後(公元前931年),北國的創始人耶羅波安一世於但建立官方的殿,讓百姓在這裏拜金牛犢(王上十二:28)。
但支派在北方所建立的殖民地——「但」城,可能只有較少量的居民(但支派原來的地業在非利士地的隔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