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以色列~~大衛塚King David’s Tomb
※大衛塚King David’s Tomb
在馬可樓下小教堂裏的大衛塚,是主後1173年
今天的大衛塚是一間外面圍以厚牆,裡面頗為幽暗的中世紀
大衛塚是猶太人視為神聖的地方,緊次於西牆。是一九六七
大衛塚的地點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以色列~~紅海

紅海位於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呈現狹長型,
長度約為1900公里,最大寬度306公里,平均深度558公尺,最大深度2514公尺,面積450,000平方公尺。
其西北面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面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
紅海是印度洋的陸間海,實際是東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

紅海是世界上最熱的海,紅海有時會呈深紅色。
主因是紅海中有一種特殊的浮游植物,含有大量藻紅素,這種藻紅素大量出現時,就會使紅海變紅色,所以稱為紅海。
紅海的海灘是大自然精美的饋贈。清澈碧藍的海水下面,生長著五顏六色的珊瑚和稀有的海洋生物。
由於紅海海底熱帶魚類與珊瑚生態非常豐富,可以搭乘玻璃潛艇,感受不同的海底世界。
傳統上相信,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是發生在蘇彝士灣。
西奈山原文是阿拉伯半島的西奈山,數英哩之外Watir旱谷突然開闊成為一大海灘區,乃是沿阿卡巴海灣,唯一的一處海灘區,足夠容納估計約兩百萬人和他們的牲畜。
這樣以色列人就可避免向北行,在那裡有埃及人的軍事要塞.在Watir旱谷口之北,我們的確找到一處古代的堡壘,可能這裡就是聖經所說的密奪。
(出埃及記14章2節)山的南部一直伸展至海,因而沒有另外的通道。
當然他們是不可能走回頭路的因為埃及軍隊緊追其後,上帝帶領他們去到一處地方,唯有上帝可以為他們解難。
以色列~~瑪麗亞安息教堂

黑色的三角椎屋頂配上乳白色造型的精緻建築,寧靜優雅的風格,一如被記念著的人。


1100年十字軍,又建築了一座大禮拜堂,並命名為「聖馬利亞堂」,
1219年又被回教徒拆毀。
主後1551年,聖方濟會的教士們被趕出錫安山,這裏又被回教徒霸佔了。1
898年土耳其政府把這塊地,送給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德國皇帝後來將這塊土地賜給天主教聖本篤神父,他們於1910年重新整修了這間美麗優雅的教堂。
以色列~~別是巴

是以色列內蓋夫沙漠最大的城市,通常稱為「內格夫之都」。
2005年人口達到185,000人,是以色列第六大城市,也是巴是以色列南區的行政中心。

(士20:1;撒上3:20;撒下3:10,17:11,24:2等),
別是巴的所在地區,被稱為南地(Negev)。別是巴的重要性在於它與族長的關係,
別是巴 意思是「盟約之井」,源於亞伯拉罕與亞比米勒在當地所立的約(創21:22-32)。

以撒亦曾住在別是巴,又在那裏築壇,求告耶和華;
他又與亞比米勒在那裏立約、挖井,並給那井起名叫示巴(創26:23-33)。
雅各在帶領子女下埃及的途中,露宿於別是巴;
他在那裏獻祭給耶和華,並得到神在異象中的肯定及安慰(創46:1-4)。
撒母耳的兒子約珥及亞比亞在別是巴作士師,收受賄賂(撒上8:2),
顯示它在士師時代可能是南區一個重要的行政中心。
因為別是巴處於較為平坦的地帶,又是在以色列南部的邊界,
所以經常受到鄰近的亞瑪力人及非利士人威脅,直到大衛時代才較為安定。
別是巴的居民在波斯時代就已遷離原址,定居在它以東約5公里的地方,
開發了新的別是巴城,也就是今日別是巴的所在。
別是巴的舊址在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三世紀,成為了一個堡壘,之後就被棄置。
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以色列~~但

據約書亞記十九章40~46節,但支派的地業界乎猶大的西陲與地中海之間,
包括非利士地的北部。這地區土壤肥沃,降雨量豐,故可以出產豐富的農作物以供人口如此眾多的支派。
然而,在某些原因影響下,但支派的武力不足以趕走非利士人;
雖然有勇猛的戰士,但在約書亞佔領迦南地之後幾代,便淪為非利士人的附庸。

於是,有一些雄心勃勃的青年人便組織成為先頭部隊,希望找著更多的土地來發展,想在原來是屬於其他支派的地土上定居下來。
士師記十八章詳細地記載這些事件,但我們不知道人口遷移的正確日期,根據士師記,我們知道只有600人參與這次行動。
這600人勘察了整片迦南地,遠達腓尼基南部(現今之黎巴嫩),他們最後選擇了一個安寧而豐裕的城市——拉億,決定移居於此。
600個但人攜帶武器,穿越猶大支派的基列耶琳,到以法蓮山地。
在那裏有一個利末人,是以法蓮的祭司。
但人擄走了這個祭司,還搶了米迦的銀以弗得,作為他們自己敬拜耶和華時所用的偶像(雖然這違反了十誡中第二條誡命);
之後,在拉億居民毫無防備之下,而但人又沒有預先警告,就攻入拉億。
但人佔領拉億後,把這城易名為「但」,成為十二支派地業中最北之點。
於是,聖經常常提及「從但到別是巴」。
當北面十支派與大衛的王朝分離後(公元前931年),北國的創始人耶羅波安一世於但建立官方的殿,讓百姓在這裏拜金牛犢(王上十二:28)。
但支派在北方所建立的殖民地——「但」城,可能只有較少量的居民(但支派原來的地業在非利士地的隔鄰)。
以色列~~哈律泉

神透過基甸揀選出300名勇士的所在地-哈律泉。
舊約士師記第七章提到:以色列三百人勇士破十三萬敵人的戰爭奇蹟。
神消滅米甸的人馬,是為了讓以色列人知道,他們能得勝全是倚賴全神的神;
另一方面是米甸人失去警覺,他們也是被自己打敗的。

基甸的軍隊當時是在哈律泉旁安營。
哈律泉是一條溫泉小溪,位於基利波山的北麓,哈律河的上流,伯善以西約 15 公里,摩利山之南約 7 公里處。
米甸的軍隊則聚集在他們北邊的平原,靠近摩利岡。
摩利岡是一個小山崗,位於米吉多東北約16公里,耶斯列城之北約6公里,米吉多平原的東端,山頂高515公尺,東西長約4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哈律泉在其南約 7公里。
士師記7:1~8
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一切跟隨的人早晨起來,在哈律泉旁安營。
米甸營在他們北邊的平原,靠近摩利岡。
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
現在你要向這些人宣告說:凡懼怕膽怯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
於是有二萬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萬。
耶和華對基甸說:人還是過多;你要帶他們下到水旁,我好在那裡為你試試他們。
我指點誰說:這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點誰說:這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基甸就帶他們下到水旁。
耶和華對基甸說:凡用舌頭舔水,像狗舔的,要使他單站在一處;凡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單站在一處。
於是用手捧著舔水的有三百人,其餘的都跪下喝水。
耶和華對基甸說:我要用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們,將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餘的人都可以各歸各處去。
這三百人就帶著食物和角;其餘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發他們各歸各的帳棚,只留下這三百人。
米甸營在他下邊的平原裡。
以色列~~大衛塔博物館

大衛塔博物館位於耶路撒冷的舊城西南方的「雅法門」(Jaffa Gate)旁,
這是一座真實的考古現場所成立的博物館,
這個大衛塔其實是一個與大衛王無關的清真塔。
為什麼清真塔叫做「大衛塔」呢?
大衛王與清真塔,能夠扯上關係,在於清真塔的所在地,經考古學家證實,
是當年大衛王建立和發展城市中心的所在地,在公元前約一千年,是大衛王之城。當時的大衛王之城,建築物林立,可惜到公元前586年,全被巴比倫軍隊所破壞。
但由於此地具戰略性位置,耶路撒冷的統治者,包括公元前二世紀的哈斯摩尼(Hasmonians)及公元前一世紀的希律王,為守衛之用而築起了城堡。由於羅馬提多大帝的軍團曾利用這裡作為軍營,原有的城堡才免於損毀。但在拜占庭時代,這裡就成為廢墟,遁世的修士選擇此地,作為冥想之地。
十二世紀時,十字軍將它用作軍隊駐紮地,到十三世紀則受到埃及騎兵破壞,其後經土耳其人將城堡修復,並且增建今日聞名的「大衛塔」。

細數耶路撒冷三千多年歷史,從而更多認識耶和華對其子民及對舊城的應許及審判
;更可回想一下大衛王的事跡,看一看周遭的險要形勢,以及從古羅馬、拜占庭十字軍和土耳其等時代所留下的出土遺跡。
參觀的重點有:
公元前963年所羅門王興建第一座聖殿時的繁華景象和遺址、
公元前164年哈摩尼王朝(Hasmonean)重建耶路撒冷、
公元前37年希律王(Herod)重修第二聖殿、羅馬時期和拜占庭時期的文物、十字軍統治時期、
1517年 鄂圖曼土耳其人佔領耶路撒冷時期的各項遺址和文物。
至於,戶外參觀重點在:建於二千年前的雅法門城牆,
登上大衛塔可以鳥瞰耶路撒冷全城風貌。
以色列~~聖墓堂

聖墓堂是棟藍色圓頂的宏偉教堂。
由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 Queen Helena在第四 世紀捐獻而建造,後又經幾次修建。現由東正教、天主教法蘭西斯派、亞美尼亞 教派管理,堂內高大輝煌、香燭四起。

苦路第十一站,主被釘在十字架上。
苦路第十二站,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第十三站,主耶穌被從十字架上取下來。

第十四站,主耶穌的墳墓在教堂的中央,
是一間只能容納五、六個人的小房間,裡面有一張空的石床。這墳墓表示主已經復活升天了。

今天所看到的聖墓堂,已將原始的各各他覆蓋了。
進入教堂中便會為黯淡的燈光與爐香所籠罩,
有時會看到那些穿著不同聖袍的各派教士們在吟唱。教堂裏的氣氛則令人感到很不一樣。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以色列~~萬國教堂


有異於其他以七彩玻璃透光體現聖潔的教堂,光線為幽暗,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
原來該教堂窗戶的玻璃都不透光, 這是故意設計的,以表達哀傷,所以有人叫這間教堂是「憂傷教堂」(The Basilica of Agony )。
教堂最前端設有祭壇。

這個祭壇是用雜有紅色紋理的石灰石板製成,代表耶穌的汗水有如血一般的紅。
祭壇前的大岩塊,據說就是耶穌進城前夕祈禱的所在。
教堂上的門楣有個巨型的彩色馬賽克,可見到耶穌在獨自祈禱,耶穌像之上 是希臘字母的 阿爾法 和 亞米茄,令人聯想到 啟示錄1:8 說︰
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
以色列~~大衛塔(David Tower)
大衛塔其實是一個與大衛王無關的清真塔。
為什麼清真塔叫做「大衛塔」呢?
大衛王與清真塔,能夠扯
經考古學家證實,是當年大
當時的大衛王之城,建築物林立,可惜到公元
但由於此地具戰略
由於羅馬提多大帝的軍團曾利用這裡
但在拜占庭時代,這裡
十二世紀時,十字軍將它用作軍隊駐紮地,到十三世紀則受
其後經土耳其人將城堡修復,並且增建今
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八個城門
在耶路撒冷有八大城門,今天所看見的城門,是由鄂圖曼的蘇利曼大帝於十六世紀期間所建。 他們是:雅法門、新門、大馬色門、希律門、司提反門、金門、糞廠門、錫安門。

錫安門(Zion Gate)因先知大衛而聞名,
阿拉伯人稱此門為「先知大衛的門」,因為大衛葬在錫安山。
它也是1948年以色列的獨立戰爭中阿拉伯人和以色人進入錫安山的通道。
幾世紀以來許多戰士攻擊這個門,這些人雖然已走,但城門上的石頭仍在。
現今錫安山門上有許多彈痕,很多是1948年以阿戰爭,與約但對戰、種族衝突所留下的記號。
雅法門(Jaffa Gate)又名約帕門,蘇萊曼大帝在公元1538年建的,是進入耶路撒冷城的主城門。
這個門也是舊城中唯一可以通行車輛的城門,這個城門向西可通往位於地中海沿岸的約帕Jaffa(Yafo),就是今日的耶路撒冷首都臺拉維夫。
聖經曾記載先知約拿為了躲避上帝的命令而到約帕想要坐船逃跑(約拿記1:3),因此可知約帕從過去到現在,都一直是以色列重要的港口;
而十字軍稱此門為「大衛門」,原因是因為雅法門旁邊有一個大衛塔。

獅門,後來又稱司提反門,
歷史上首位殉道者-司提反就是被推到這個城門口被石頭打死的。聖經使徒行傳7:54-60

大馬色門,意為「安靜的粗麻紡織者」(舊約)、「沈默的織喪服者」(新約),
屬靈意涵:這是智慧之門。
金門(Golden Gate)是一座被封閉的城門,位在聖殿山的正下方,面對橄欖山。
猶太人相信,當彌賽亞再度降世的時候,祂會經由金門進入耶路撒冷,
所有的人都將接受末日審判,因此他門相信當彌賽亞經過的時候,死去的人都會復活;
公元1187年撒拉丁控制本地區,因為懼怕這個傳說成真而將金門給封死,
不過猶太人似乎不太在意被封死的金門,他們相信彌賽亞自會找到進城之路的。

糞廠門(Dung Gate):代表要除去罪惡,追求聖潔。
通過此門,將垃圾及排泄物運出城外

錫安門(Zion Gate)因先知大衛而聞名,
阿拉伯人稱此門為「先知大衛的門」,因為大衛葬在錫安山。
它也是1948年以色列的獨立戰爭中阿拉伯人和以色人進入錫安山的通道。
幾世紀以來許多戰士攻擊這個門,這些人雖然已走,但城門上的石頭仍在。
現今錫安山門上有許多彈痕,很多是1948年以阿戰爭,與約但對戰、種族衝突所留下的記號。

這個門也是舊城中唯一可以通行車輛的城門,這個城門向西可通往位於地中海沿岸的約帕Jaffa(Yafo),就是今日的耶路撒冷首都臺拉維夫。
聖經曾記載先知約拿為了躲避上帝的命令而到約帕想要坐船逃跑(約拿記1:3),因此可知約帕從過去到現在,都一直是以色列重要的港口;
而十字軍稱此門為「大衛門」,原因是因為雅法門旁邊有一個大衛塔。

獅門,後來又稱司提反門,
歷史上首位殉道者-司提反就是被推到這個城門口被石頭打死的。聖經使徒行傳7:54-60

大馬色門,意為「安靜的粗麻紡織者」(舊約)、「沈默的織喪服者」(新約),
屬靈意涵:這是智慧之門。

猶太人相信,當彌賽亞再度降世的時候,祂會經由金門進入耶路撒冷,
所有的人都將接受末日審判,因此他門相信當彌賽亞經過的時候,死去的人都會復活;
公元1187年撒拉丁控制本地區,因為懼怕這個傳說成真而將金門給封死,
不過猶太人似乎不太在意被封死的金門,他們相信彌賽亞自會找到進城之路的。

糞廠門(Dung Gate):代表要除去罪惡,追求聖潔。
通過此門,將垃圾及排泄物運出城外
以色列~~聖城-耶路撒冷 Jerusalem

耶路撒冷代表的信念勝過其地理意義。
三千年前,大衛王定都於此,從此便成為猶太教發展的中心。
對猶太教來說,耶路撒冷是世上最神聖的土地,並且是上帝所創造宇宙的精神中心。
二千年前,耶穌在此佈道、殉難,留下不可磨滅的遺跡。
對於回教徒來說,自公元七世紀起,他們就以先知穆罕默德在此升天而備加推崇。
對中世紀的地圖製作者而言,耶路撒冷是當時世界的中心。
公元66年起,羅馬帝國的統治日益暴虐,猶太人起而反抗暴政。
對抗持續至公元70年猶太人不幸落敗為止。羅馬軍隊再度摧毀聖殿,攻佔耶路撒冷,
猶太居民淪為奴隸,並遭放逐。
耶路撒冷遭摧毀破壞後,羅馬人從廢墟中重建耶路撒冷,並改名為依麗亞城(Aelia Capitolina),猶太人被禁止進入這座城市。
到了第四世紀,拜占庭帝國時期,耶路撒冷又再度成為基督教城市,
吸引了大批的朝聖者前來,緬懷耶穌神蹟的發生地點。
以色列~~伯利恆牧羊人紀念教堂





訂閱:
文章 (Atom)